13个生活中的错误常识,13个生活中的错误常识有哪些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13个生活中的错误常识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13个生活中的错误常识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有哪些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错误的历史知识(错误的冷知识和谣言也行)?
慈禧是汉人,这可能是近年来最让我震惊的观点了,最关键这观点还有很多人相信……
网络传言,慈禧本名王小慊,出生于山西长治西坡村。四岁的时候卖给了本县上秦村的宋四元为女,12岁时又被卖给了惠征为婢,改名玉兰。到了咸丰二年,以惠征之女的身份入宫,此后就一路飞黄腾达,成了慈禧太后。
据说,慈禧曾经住过的院子,被人称为娘娘院。而所谓慈禧族人的手中,还有家谱为证。
可实际上,这种说法没有任何实质性证据。所谓家谱,都是近几十年重新抄写的,看不到原件如何。而所谓的娘娘院和其他“遗址”,也基本都是新修的。另外,惠征虽然顶着山西归绥道的职位,但并没有在山西住过,不可能在这里买个婢女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说法太把清朝选妃不当回事儿了。
从顺治帝开始,就规定秀女需要从八旗人家中挑选。这就意味着,会严格审查年龄身份,不会随便让人蒙混过关。
也就是说,慈禧的父亲叶赫那拉·惠征,原满洲镶蓝旗人,家里的婚丧嫁娶生孩子摆酒啥的,全都是有记录的。这意味着从孩子出生的时候,内务府就知道你家里有个女儿,野史所说的12岁女孩被卖给惠征,后来冒充其女儿参选秀女,八旗制度是闹着玩的?
再说了,惠征这么做有什么好处?清朝选妃早有规定,八旗家庭中有女儿的,到了年龄都要去参选,此后选秀女的范围不断缩小。如果家中没有符合条件的女儿呢?那就不用想这事儿了呗,又不会受到什么责罚。
但是,你弄个汉人冒充,送到宫里参选,万一被查出来,那是要掉脑袋的。惠征又不傻,冒这个风险干嘛?
有人可能想象了,觉得慈禧得势了,惠征不也跟着享福了,这就是他的动机!
惠征并不知道慈禧会得势,没必要冒险——实际情况是,慈禧如果不是生了皇子,也确实无法得势。
再者,慈禧若真是汉人,那得势之后一定会杀掉所有知情者,惠征这点还想不明白吗?
所以,慈禧不可能是汉人,这种爆炸性观点,虽然在网络上沸沸扬扬,但是真正的研究者都不屑驳斥。
广为流传的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的烽火戏诸侯,是经不起推敲的。试想:烽火台在西安效区的骊山,那时叫镐京。镐京附近地区都是周王室直辖的。各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离得近的有上百里,远的一两千里。像后来犬戎攻入京城,周幽王被杀,各地来勤王的申侯、鲁侯、郑伯出力最大。我们来看看他们离镐京有多远,申侯的封地大概在现在的南阳,鲁国在山东西南部,郑国在郑州一带。不说烽火他们看不到,看到了集合人马也得数天到十多天才能赶到镐京。看到烽火能迅速赶到的只能是王室下面有军队或家兵的大臣。
明朝为何有明太祖之后,又有明成祖。按照古代帝王上庙号的礼制,所谓祖有功,宗有德,有开国之功称祖,其下为宗。如汉高祖刘邦,汉太宗刘恒;唐高祖李渊,唐太宗李世民;宋太祖赵匡胤,宋太宗赵光义等等。
而朱棣最初的庙号是明太宗,没有什么特别。一直到一百多年后嘉靖上位,却尊朱棣为成祖,使得明朝成二祖并尊的局面(别拿清朝说事,他们自己愿意给自己祖宗上庙号,实在没啥值得说的。)
目前网络上流传的说法是嘉靖要把自己的亲爹兴献王(兴献皇帝)送进太庙享受香火,但太庙里位置满了(明朝行九庙制度),需要祧(把离自己最远的一位皇帝神主牌位请到后面的祧庙)走一位先祖,朱元璋是太祖万世不祧,下来就该轮到太宗朱棣了。
但朱棣是嘉靖这一脉真正的始祖,嘉靖不敢祧朱棣,就选择祧走了仁宗。然后把朱棣尊为成祖,才把自己的父亲送进太庙。
以上说法错!
第一,嘉靖把自己父亲送进太庙最大的阻力来自文官集团,进太庙必须称宗,这涉及到大礼仪之争。不是太庙没位置,当时太庙里只有自太祖朱元璋以下八个神主牌位(太祖、太宗、仁宗、宣宗、英宗、宪宗、孝宗、武宗)。
第二,嘉靖通过恢复明堂制度,让自己的父亲拿到配享待遇,进而称宗达到祔庙的目的,这是嘉靖十七年的事。而按照周礼的另一种解释,这个待遇是朱棣的。
第三,此前自仁宗朝开始,在明朝的祭天制度下,都是太祖和太宗并享配祭。而嘉靖通过改革祭祀制度,恢复南北郊分祭天地以及明堂制度,让自己的父亲抢了朱棣的配享待遇,所以才改尊朱棣为成祖,跟太祖一样万世不祧(永远在太庙供奉,不请到后面的祧庙去)。
第四,仁宗被祧是嘉靖二十九年,当时太庙里加上嘉靖的父亲睿宗刚好九个神主牌位了。嘉靖担心自己死后,文官集团把自己老子祧走,所以就想先占个位置,让方皇后先祔庙了,仁宗按照顺序请到后面的祧庙。也不是有人认为的因为仁宗只当了不到一年皇帝,欺负人家。就是按照顺序该祧走他。
爱因斯坦小学数学只考了一分,最终却成为伟大科学家,多么励志啊。
这故事被拿来教育我,也激励了我很多年,后来,知道真相的我哭了出来。事实是,德国考试成绩评分为6分制:
也就是说分数越低,越牛逼!!!
1分:sehr gut(优秀);
2分:gut(良好);
3分:befriedigend(中等);
4分:ausreichend(及格);
5 分:mangelhaft(不及格);
6分:ungenuegend(差)。
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不聪明的说法还有很多,事实上他从小就擅长数学和物理,别人还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,他就已经掌握微积分了。
所以,别再说爱因斯坦小时候不聪明了,他考1分,所以他才是天才啊!
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[抠鼻]
长久以来,都说爱迪生的发明超过一千项,是“发明大王”。
其实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,有工程师、机械师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,负责研究和实验。
从某个角度来看,爱迪生就像一个品牌,为自己团队发明的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,但是团队却被大家所遗忘。
爱迪生的背后有一个发明工厂,有很多科学家发明家给他打工,他个人擅长宣传交际,发明出来的东西就都扣在他的身上!!!
一个比较聪明,会宣传和剽窃的奸商。
纹身圈儿里有个特别经典的图案叫祈祷之手。它不但完美兼容各种风格,还能根据个人喜好,在上面挂十字架、佛珠、玫瑰花,香肠、咸鱼、东南枝……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一致好评。
祈祷之手的原作者是15世纪德国版画家——丢勒,而这幅画的背后还有个特别感人的故事。
故事情节大概就是,丢勒小时候家里很穷,但是他和哥哥都想上美术学院,两个人就抽签。最后丢勒赢了去上学,哥哥就去矿场挣钱供他读书。
丢勒学成归来后,说换他出钱供哥哥读书,但哥哥抬起双手说当了几年矿工,双手受伤严重已经拿不了画笔了。丢勒被哥哥的牺牲感动,流着泪画下了哥哥的双手,就是现在的祈祷之手。
这个故事几乎被所有艺术类科普作者写过,包括畅销书作家和百万大号。还出现在了各种初中生必读名人故事、你一定得知道的100幅名画之类的出版书籍里。
但其实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假的。
丢勒没有去读过美术学院,因为德语地区最早的艺术类学院在一百多年后才成立。画这双手的时间也根本对不上,他15岁给当地的插画师当学徒,19岁出师,可《祈祷之手》是他37岁时画的。
这个故事真正的作者,是著名励志书籍《羊皮卷》的作者——奥格·曼狄诺。奥格在1990年出版了一本书叫《生存的最佳法则》,里面就有这个故事。只是这本书并没有中文译本,所以这个故事现在还在各种网站杂志书籍上流传,而且署名作者全都不一样。
看看奥格的经历就知道,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功学大师。
他印过报纸开过飞机卖过保险,就是没搞过艺术或历史研究。而他自称阅读研究过的几百本书,全都关于自我激励和成功学。
最关键的是,他在书中提到这个故事时,前面其实交代了一句,大意就是「这是一个从我已故的朋友那听来,不太真实但十分令人痛心的故事」。
所以这个流传了30年的感人故事,是被作者亲自盖章不太真实、很多年前、听朋友说的、朋友死了的,完完全全死无对证瞎JB编的故事。
更详细的证据和分析,可以去公号“短颈鹿瞎说画”,回“丢勒”或“祈祷之手”都能看。
有哪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常识根本就是错的?
刘文典飞踹蒋公裤裆的那一脚。
刘文典,1889年生,安徽怀宁人,中国现代著名国学大师,曾任北京大学教授,安徽大学校长,西南联大教授。老刘虽然才华横溢,但生性狂傲,目无余子,曾经放言“世上懂《庄子》的只有两个人,一个是庄周,一个是我刘文典,至于第三个人嘛,还没生出来!”
然而真正让老刘成名的,不是他苦心研究国学,而是他踢向蒋公裤裆的那一脚。正所谓“十年《庄子》无人问,一脚飞踢天下知”。
说是1928年他当安徽大学校长期间,因为闹学潮,蒋介石到校视察讲话,结果遭到冷遇,夹道欢迎根本谈不上了,也没有几个人接待,本来蒋介石已经对刘文典治校思路十分不满,这下令要面子的他更加不爽,于是派人把老刘叫到办公室训斥。
怀宁无影脚刘文典VS穿林北腿蒋介石
老刘本来就看不起这个蒋主席,一边随便敷衍,一边若无其事地抽烟,蒋介石大怒,骂他“封建遗老”,是“学阀”,他随即回敬蒋是“流氓军阀”,两人随即上演全武行动起手来。
在学者岳南的小说《南渡北归》中,对这一幕的描写十分精彩,几乎赶上金庸武侠小说的水平了,首先,这是老蒋先动手的:
蒋介石照准刘文典的面部“噼啪”扇了两记耳光,而后又抬腿用笨重的马靴在刘的屁股上猛踹两脚。刘文典一个趔趄,身子摇晃着窜出五六步远,头“咣”的一声撞在一个木头柜子上,巨大的冲击力将木柜拔起,“轰隆”一声撂倒在地上四散开来……
然而,我们的刘校长简直脱离了一个文人的形象,摇身一变成为武林高手,这一刻,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而是陈家洛,归辛树,萧峰附体……
但仅一眨眼的工夫,刘文典就于满地乱书与碎瓷破铁中一个鲤鱼打挺站将起来,身体后转,倏地蹿到蒋介石面前,像武侠小说中飘然而至的英雄人物一样,飞起一脚,“噗”地一声闷响,踢于蒋介石的裆部。蒋“啊”了一声,躬身猫腰,双手捂住下半身在屋内转起圈来……
这个段子的结尾是,蒋介石当场命侍从将刘文典逮了起来,并扬言要枪毙他,后经国民党元老蔡元培力保,关了七天禁闭了事。
这个描写首先逻辑上就不通,刘文典只是个读书人,不可能身手如此敏捷,而蒋公是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的赳赳武夫,只比老刘大两岁,时年才41岁,即使老刘真飞踹了他,也绝无避不开这一脚之理,又怎会被人一脚踢中了要害,搞得狼狈不堪?
而且,以蒋公睚眦必报,不择手段的性格,张学良西安事变只扣了他十三天尚且被禁锢五十年,如老刘当真踢中了他的要害,老刘的脑袋岂有不搬家之理?
与刘文典同时代的人,无论是安徽大学的教授学生,还是蒋介石的侍从秘书,国民党安徽省党部的干部,在回忆中均未提到刘文典踢了蒋介石要害之事,即使是在考据十分严谨的《刘文典年谱》中,也没有刘文典和蒋介石动手的记载。
相应地,《刘文典年谱》只是写道:两人见面后气氛十分尴尬,蒋介石要刘文典交出策划学潮的共产党员,并严惩罢课学生。谁知刘文典毫不买账说:“我不知道谁是共产党。你是总司令,就应该带好你的兵。我是大学校长,学校的事由我来管。”并大叫道:“大学不是衙门!”
根据在场人员的旁证,刘文典和蒋介石吵到激烈处,只不过跺脚踩了地板,并未出手和蒋介石比划,而蒋介石则恼羞成怒,当场打了刘文典两记耳光,并给他定了个“治学不严”的罪名,把他关进了监狱。
关于此事,大文豪鲁迅在《知难行难》一文中另有旁证,说“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,因不称‘主席’而关了好多天,好容易才交保出外”。鲁迅先生在民国学界政界交游甚广,为人也十分严谨,这个记录应当也是有根有据的。
况且,以鲁迅秉笔直书的风格,如老刘果然重创了蒋委员长的要害之处,甚至和老蒋动起手来,焉能不大书特书之?
此外,和刘文典关系很好的民国学术大牛胡适在《人权与约法》一文中也写道:“又如安徽大学的一个学长,因为语言上顶撞了蒋主席,遂被拘禁了多少天。他的家人朋友只能到处奔走求情,绝不能到任何法院去控告蒋主席。”
鲁迅和胡适的记载,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刘文典只是对蒋委员长“不敬”,被老蒋扣押,并无其他细节。至于飞踹老蒋云云,恐怕只能说是后世作家的艺术创作了。
刘文典出狱后北上清华任教,依旧不改狂士本色,放话说“即便蒋介石也不能把我怎么样!”说句实在话,老刘跟老蒋非亲非故,即使只是当面顶撞老蒋,也够枪毙几次的了,但老刘这种傲骨,这样的胆色,这样的毫不为权势妥协,当真是在民国学者中首屈一指,堪称后世文人之典范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13个生活中的错误常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13个生活中的错误常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